29. 태음양명론
太陰陽明論篇 第二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太陰陽明爲表裏, 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歧伯對曰 陰陽異位, 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 或從內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也. 帝曰 願聞其異狀也. 歧伯曰 陽者, 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內. 故陽道實, 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食飮不節ᆞ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府; 陰受之則入五藏.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 上爲喘呼; 入五藏則䐜滿閉塞, 下爲飱泄, 久爲腸澼.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 故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脾病而四支不用, 何也? 歧伯曰 四支皆稟氣於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 乃..
2023. 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