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한의/황제내경소문48

24. 혈기형지 血氣形志篇 第二十四 第一章 夫人之常數, 太陽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少血多氣, 陽明常多氣多血, 少陰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少陽與厥陰爲表裏, 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是爲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少陽與心主爲表裏, 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是爲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 然後寫有餘, 補不足. 第二章 欲知背兪, 先度其兩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 去半已, 卽以兩隅相拄也. 乃擧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 齊脊大椎, 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 肺之兪也; 復下一度, 心之兪也; 復下一度左角, 肝之兪也; 右角, 脾之兪也; 復下一度, 腎之兪也. 是謂五藏之兪, 灸刺之度也. 第三章 形樂志苦, 病生於脈, 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樂, 病生於肉, 治之以鍼石; 形.. 2023. 2. 16.
23. 의명오기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鹹入腎, 甘入脾, 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 心爲噫, 肺爲欬, 肝爲語, 脾爲呑, 腎爲欠爲嚔, 胃爲氣逆爲噦爲恐, 大腸小腸爲泄, 下焦溢爲水, 膀胱不利爲癃, 不約爲遺溺, 膽爲怒, 是謂“五病”. 五精所幷: 精氣幷於心則喜, 幷於肺則悲, 幷於肝則憂, 幷於脾則畏, 幷於腎則恐, 是謂“五幷”, 虛而相幷者也. 五藏所惡: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是謂“五惡”. 五藏化液: 心爲汗, 肺爲涕, 肝爲淚, 脾爲涎, 腎爲唾, 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是謂“五禁”, 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 陰病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陰病發於肉, 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 2023. 2. 15.
22. 장기법시론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 願聞其事. 歧伯對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藏之氣, 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帝曰 願卒聞之. 歧伯曰 肝主春, 足厥陰少陽主治, 其日甲乙,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 手少陰太陽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 足太陰陽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 手太陰陽明主治, 其日庚辛,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腎主冬, 足少陰太陽主治, 其日壬癸,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 致津液, 通氣也. 第二章 病在肝, 愈於夏; 夏不愈, 甚於秋; 秋不死, 持於冬, 起於春, 禁當風. 肝病者, 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於庚辛; 庚辛不死, 持於壬癸, 起於甲乙. 肝病.. 2023. 2. 14.
21. 경맥별론 經脈別論篇 第二十一 第一章 動靜勇怯喘汗出於五藏 黃帝問曰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 脈亦爲之變乎? 歧伯對曰 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皆爲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 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 喘出於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於肺, 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 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爲病也. 故曰 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 能知其情, 以爲診法也. 故飮食飽甚, 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 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 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 四時陰陽, 生病起於過用, 此爲常也. 第二章 食飮之氣歸輸藏府 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 留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2023. 2. 13.